原标题:千锤錾就玲珑意趣策略
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通讯员 张恺芮
一个泛着金色柔光的果盘摆在桌上,上面好似竹编的花纹精美异常,不知为何,果盘的一部分却用一条色泽晶莹的丝巾覆盖着。记者好奇地去尝试掀开,却意外地把整个果盘拿了起来。
“这条丝巾竟然是假的?和果盘是一体的?”记者惊讶地抬头趣策略。北京工美集团旗下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孟剑锋笑着说:“当然是假的!这是我在银片上一点点錾刻出来的!”
“这个果盘名叫《和美》,是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为各国领导人准备的国礼。”孟剑锋边说边举起果盘展示,记者凑近细看:只见四足是银丝编织的中国结,“丝巾”上无数细密经纬线交错,褶皱与垂坠感惟妙惟肖。“当时有很多人都像您这样伸手去拿‘丝巾’,结果都扑了空。”孟剑锋话语中带着一丝自豪,更让记者连连直呼:“巧夺天工!”
回忆起国礼的制作过程,孟剑锋感慨:“光錾刻用的錾子就做了近30把——弯钩錾子、直口錾子,都要根据图案提前定制。”
錾刻,是指在设计好器型和图案后,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,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,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各式各样的浮雕状图案。孟剑锋给记者展示了一把横截面仅2.5平方毫米的錾子,20余道细纹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辨,“最细的纹路只有0.07毫米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。为磨这把錾子,我在放大镜前耗了5天”。
錾刻“丝巾”的几个月里,孟剑锋工作室的台灯常亮至凌晨。在厚度仅0.6毫米的银片上,他持錾子的手每天要起落数千次,“錾刻手法一定要轻,锤子敲起来一定要均匀,有时候得用放大镜盯着做。”完成这一步,需要上百万次的錾刻,而只要一次失误,就会前功尽弃。孟剑锋坦言:“我前前后后用了百十来块银片,反复调试效果、花型和‘丝巾’走向。‘丝巾’的反光效果是关键,每一道纹路的角度、每一处褶皱的弧度都得精准考量,不管缺了哪处细节,‘丝巾’都没了灵动感。”
这般千锤百炼的日子,孟剑锋已走过了30年。从19岁在工厂修补工件缺陷,到如今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錾刻工艺,50多岁的他掌心变出了许多老茧,但不变的,是一颗匠心——“坚持不一定成功,坚持到底就是成功!”
如今,随着科技的发展,孟剑锋的身边,也有人会提议,可以引进更多机械设备来辅助錾刻:“机器一天能出几百件,精度还好,比手工效率快多了!”可孟剑锋总是轻轻摇头:“无论机器多高效,它都是没感情的。作为一名工艺美术从业者,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,每一次敲击,都追求栩栩如生,这样的结合是机器无法复制的。”
这些年,孟剑锋正依托自己的创新工作室,手把手教徒弟握錾、磨錾、下刀,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。他说:“把古老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趣策略,这是工艺美术从业者的责任和义务。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就愿意一直教下去。工艺的根在文化里,我们刻的不仅是金属,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展现。我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,了解錾刻,喜欢錾刻,传承錾刻。”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